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4月10日(rì),广西南宁民族大道东段小学(xiǎoxué),融合教育课堂内,学生踊跃举手。江畅/摄
“除了黑板上写的这些(zhèxiē),还有哪些叠词?”
4月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xiǎoxué)的一间教室里,面对老师的提问,一名小朋友高高举起(jǔqǐ)手,得到老师示意后(hòu),大声回答:“哥哥。”
“很好,大家给他鼓励!”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一起为(wèi)他鼓掌,“棒棒!你真棒(zhēnbàng)!向你学习好榜样!”
这名(zhèmíng)小朋友是孤独症儿童,刚入学时,无法(wúfǎ)正常说话,难以参与课堂学习。如今,他能够主动(zhǔdòng)举手回答问题,其中凝结着学校和家庭的心血与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印发(yìnfā)的《0~6岁儿童(értóng)孤独症筛查(shāichá)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提示,孤独症谱系障碍(zhàngài)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shèjiāo)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mùqián)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干预手段为系统性康复训练。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fābìnglǜ)大幅上升成为世界性(shìjièxìng)问题。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儿童精神疾病首位。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guānài)促进(cùjìn)行动(xíngdòng)实施方案(2024-2028年)》。广西残联、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广西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中提出,发展(fāzhǎn)孤独症学生(xuéshēng)融合教育,支持孤独症儿童和健全(jiànquán)儿童一起学习成长,促进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走访多所学校、幼儿园(yòuéryuán),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教学资源配置情况(qíngkuàng)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iànshè)等情况进行调研,探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可行(kěxíng)路径。
4月8日,春暖新希望幼儿园,孩子们在上融合课(kè)。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在民族大道东段小学采访时,学校二年级1班(bān)班主任翁开媚讲述了一幕令她(tā)难忘的情景。有一次她去上课,班上一名孤独症孩子一直哭,她上前问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原因。这时,一名学生主动告诉她,这个(zhègè)孩子哭是因为(shìyīnwèi)下课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他的脚。
广西南宁民族大道东段小学是南宁市首批普通小学附设特教(tèjiào)班(bān)(bān)的学校(xuéxiào)之一。自1990年起,学校开启特教班与普通班随班就读的双线并行普特融合教育之路,至今已有35年。目前,学校共有37名特需儿童,其中9名是孤独症儿童。这些特需儿童被分别安置在1个特教班和14个普通班。该校以随班就读为突破口,基于“接纳(jiēnà)、尊重、守护、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普特融合的育人模式(móshì)。
“通过融合教育,打破了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之间的(de)沟通障碍。”翁开媚说,学校通过播放(bōfàng)科普视频、发放故事绘本(huìběn)等方式,向班上的学生介绍“星星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孤独症儿童(értóng)的特点,培养同理心。
学校为孤独症孩子安排了助学小伙伴,每个班选出有(yǒu)(yǒu)爱心、有耐心、有责任感的同学(tóngxué)与孤独症孩子轮流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助学小伙伴陪伴孤独症孩子学习、玩耍(wánshuǎ),还学会帮助他们安抚情绪、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
“为提高孩子(háizi)们的积极性,我们会举办专门的仪式,为助学小伙伴颁发‘聘书’和喜报。助学小伙伴很踊跃,孤独症孩子从中感受到真诚善意(shànyì),也很开心。在(zài)助学小伙伴的带动下,这种帮助(bāngzhù)从一对一演变成小组帮扶,在班级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翁开媚看来,学校融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shì)基于爱心。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科学评估、应随(yīngsuí)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tèshūjiàoyù)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róngrù)社会生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普通教育(pǔtōngjiàoyù)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tànsuǒ)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móshì)。
记者从南宁市残联了解(liǎojiě)到,2024年,南宁共安置6279名具备(jùbèi)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cánjíértóng)就读。其中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有4057人,占比达64.61%。
入校就读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而(ér)融合教育的实现远不止解决就学问题这么简单。以往,由于条件有限(yǒuxiàn),学校大多采用(cǎiyòng)管理普通学生的方式,融合教育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其实施过程提出更精细、更专业的要求。记者在(zài)调研中(zhōng)发现,一些学校通过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环境优化、家校合作,搭建起(qǐ)更为全面、有效的孤独症儿童支持体系,探索融合理念(lǐniàn)在普通学校落地的具体路径。
科学施教同样是融合(rónghé)教育的(de)关键所在(guānjiànsuǒzài)。春暖新希望幼儿园(yòuéryuán)是南宁市(nánníngshì)首家民办融合幼儿园,该幼儿园融合主管梁振敏表示(biǎoshì),自开展融合教育以来,幼儿园基本处于(yú)满员状态。幼儿园成立于2021年,有学生290名,目前接收融合教育学生150名。特殊需要儿童在入园前,接受语言、模仿等能力测试,达标的孩子可直接进入全融合班级,没有达到标准的孩子可先接受融合服务,相当于全融合班级的预备课程。
“对于接受融合服务的特殊(tèshū)需要儿童,我们会根据其(qí)特点分配班级,为其设置专门课程,为进入全融合班级做准备。”梁振敏说。
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春暖新希望幼儿园会为其配备“影子老师”。“影子老师”会像孩子的影子一样,基本全天候陪伴左右(zuǒyòu),培养能力,安抚情绪,照顾生活。“比如在课堂上,有孤独症孩子突然大吵大闹,他听不懂(tīngbùdǒng)语言指令,‘影子老师’会拿出一张示意安静的图片(túpiàn),孩子看到(kàndào)后就(jiù)安静下来。”梁振敏说,有一些孤独症孩子无法理解语言信息(xìnxī),但能识别视觉信息。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jiǎndān)地(dì)把孤独症儿童放进普通班级,需要投入更多爱与(yǔ)关怀,更需要系统、科学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曾凡林说。
4月8日,春暖(chūnnuǎn)新希望幼儿园,孩子们在操场上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建立融合教学(jiàoxué)评价体系
“他老是发出(fāchū)古怪的(de)声音、爱哭,吵得(chǎodé)我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我听不懂他在表达什么。”南宁市西乡塘区爱华小学的刘洋曾与孤独症小朋友杨月做同桌,后来不得不换了座位。
刘洋告诉记者,这样(zhèyàng)的事(shì)发生在刚入学时,经过一年左右的融合,现在杨月大喊大叫的次数(cìshù)少了,说话越来越文明,还会举手回答问题,班上的同学逐渐接纳他了。
在梁振敏看来,孤独症儿童的认知(rènzhī)能力、感觉统合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通常比(bǐ)正常孩子差一些(yīxiē)。在课堂上,孤独症孩子时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出格”的行为:上课(shàngkè)坐不住,随意离开座位,情绪波动时,又哭又叫,甚至在地上打滚。
融合教育给学校管理及教学评价(píngjià)带来一定挑战(tiǎozhàn)。采访中,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科科长谢长伟举了个例子:有一所学校接纳了孤独症孩子,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影响了班级整体教学评价。学校将情况上报后(hòu),经上级部门(shàngjíbùmén)核实(héshí),决定不把这名孩子的成绩纳入班级成绩统计,学校可以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评价。
曾凡林(céngfánlín)表示,当下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lǐjiě)还不够,推广融合教育,要(yào)加强对孤独症的科普宣传,加深普特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包容,重要的是找对融合的方法。
谢长伟介绍,为了推动融合,南宁市坚持(jiānchí)“政府主导、特教特办,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促进公平、实现共享,尊重差异、多元融合”原则,目前已建成4个普通学校特殊教育(tèshūjiàoyù)“随班就读”示范点。认真落实“一人一案(yīàn)”,对不同残疾(cánjí)类别、等级的(de)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rùxué)安置作出具体安排,确保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不辍学。
南宁市残联持续落实好残疾(cánjí)学生(xuéshēng)教育(jiàoyù)(jiàoyù)资助(zīzhù)工作,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到(dào)中高等教育阶段,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各阶段、全方位的资助。2024年,全市共发放残疾人(rén)教育专项补助118.88万元,共资助残疾学生1492人。发放贫困残疾人子女中高等教育补助资金136.9万元,共资助贫困残疾人子女692人。协助教育部门对入学前、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评估和考核,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质量。
4月10日,民族(mínzú)大道东段小学,“影子老师”陪伴学生。江畅/摄
“让孤独症孩子入学,并不意味着融合教育已完成(wánchéng)。他们(tāmen)在学校里学到了哪些(něixiē)知识和技能,有哪些能应用到生活中,他们又学到了哪些社会道德规范,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曾凡林说。
在南宁市民族(mínzú)大道东段小学就读的蒋璇,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
“第一次送孩子(háizi)上学时,我们一离开他(tā)就哭闹。学校反馈孩子无法(wúfǎ)独立上学,于是我们请了一个‘影子老师’,天天陪着他。”蒋璇的家长说,刚入学时,他坐不住,经常发脾气、哭闹。
经过一年的(de)(de)融合教育,蒋璇(jiǎngxuán)有了变化,发脾气的频率明显降低,不再大喊大叫。“现在他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放学后会骑着单车去好朋友家玩,到了饭点知道自己回家。”蒋璇的家长说(shuō),融合教育给了孩子融入社会的机会,虽然孩子的某些能力还比不上普通孩子,但让家长看到了他今后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希望(xīwàng)。
融合教育(jiàoyù)不仅为孤独症孩子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助力他们(tāmen)实现社会化发展,改善社会功能,也让普通学生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理念,培养善良友爱(yǒuài)、乐于助人的品质。
在南宁民族大道东段小学(xiǎoxué)采访时,学生家长王浩讲述,他去学校接孩子时,有时能看到五六个孩子手拉手,送一名家住(jiāzhù)附近的(de)孤独症孩子回家。王浩了解到,这并非老师安排,是孩子们自发的举动。
“孩子(háizi)学会关爱他人,变得有责任感,比考100分(fēn)更让我感到欣慰。”王浩说。
爱华小学党支部书记(shūjì)兼(jiān)校长杨生文表示,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学生的(de)成长呈现出多维度(duōwéidù)积极变化,学会尊重和(hé)理解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同学,在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会应对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出更强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孤独症孩子在这里学习融入社会,普通孩子也因此(yīncǐ)认识世界的不同侧面,学会关爱他人、增强(zēngqiáng)同理心。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合教育不只是面向特殊需要(xūyào)儿童(értóng),也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人人都是受益者。”曾凡林说。
(应(yīng)受访者要求,文中家长和学生均为化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